什么是馬氏體、貝氏體、珠光體、索氏體、托氏體如何獲得?
馬氏體是碳溶解在鐵中的過飽和固溶體物,它是奧氏體在極大的過冷度下獲得的,是各種組織中比容最大的,根據鋼中含碳量的不同,馬氏體的類型分為板條狀馬氏體和片狀馬氏體兩種類型。板條狀馬氏體是低碳鋼淬火獲得的,從金相形態上看,是一束束平行的板條組成,其結構是高密度的位錯,又叫位錯馬氏體;片狀馬氏體是高碳鋼淬火獲得的,片狀馬氏體的片與片之間互不相行,常成一定的角度相交,其亞結構是細小的孿晶,又稱孿晶馬氏體。珠光體是片狀的鐵素體+片狀的滲碳體的機械混合成的片層狀組織,是自過冷奧氏體進行的擴散型轉變,其形成溫度在A1~550℃。隨著溫度的降低,則鐵素體和滲碳體片的厚度變薄,則依次形成珠光體(P)、索氏體(S)和托氏體(T)等,珠光體的形成溫度為A1~650℃,片層較厚;索氏體體居中,形成溫度在650~600℃;托氏體的片層較細(?。?,形成溫度在600~550℃。從三者的形成溫度和鐵素體與滲碳體的片層的厚薄可知,www.yandaex.com隨著片層的間距的減小,則組織的強度提高,硬度增加,力學性能得到改善。因此可適應和滿足其不同的機械加工、工作環境等需要。獲得索氏體的方法有:淬火鋼在500~600℃下進行回火,得到回火索氏體組織(滲碳體呈顆粒狀);用正火的方法,即加熱到臨界溫度后,在空氣中冷卻;采用等溫的方法,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,投入600~670℃的鹽浴中等溫分解,可得到片狀索氏體(滲碳體呈片狀)。而托氏體為一種彌散度高的組織,既可通過奧氏體的等溫轉變,也可采用淬火+中溫回火獲得。貝氏體(B)是將過冷奧氏體快速冷卻到550℃~M。范圍內,保溫一定時間而獲得的淬火組織,其發生半擴散型轉變,根據貝氏體的形成溫度的范圍不同,其又分為上貝氏體(B上)和下貝氏體(B下)兩類,在550~350℃區間,得到上貝氏體組織,呈羽毛狀,是過飽和的鐵素體呈密集平行條排列伸向晶內,而滲碳體則呈短片狀斷續分布在鐵素體之間,硬度在40~50HRC,其強度較低,塑性和韌性較差;溫度在350℃~M。之間時,得到下貝氏體組織,呈針狀分布狀態,它是過飽和的鐵素體呈片狀多向分布,而相對細小的滲碳體呈彌散狀分布在鐵素體內,該組織具有高的強度和硬度,塑性和韌性較好,因此其力學性能優于上貝氏體組織。更多信息請直接與我公司服務人員聯絡(熱線電話:400-600-3918),以獲得更多的有關模具鋼材的選擇、應用、熱處理及庫存等相關資料,公司網站:www.yandaex.com